大雨!暴雨!河南今天将迎雨雨雨……
大雨!暴雨!河南今天将迎雨雨雨……
大雨!暴雨!河南今天将迎雨雨雨……
没有来之前,只知攀枝花樱桃好吃。在这个诱人的樱桃成熟(chéngshú)时节,有幸参加了“滋味盐边·共富共美(gòngfùgòngměi)”川渝作家支持攀枝花市(pānzhīhuāshì)实施精神共富工程文学实践活动。经过(jīngguò)几个小时的高铁,终于来到了攀枝花市盐边县。
盐边(yánbiān)城里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错落有致,白墙黛瓦间点缀着绚丽的彝族和傈僳族图腾(túténg)纹饰,色彩斑斓的彩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这里海拔高,阳光充足,街头巷尾的三角梅开得如火如荼(rúhuǒrútú),攀援在古朴的院墙上,与葱郁(cōngyù)的绿植相映成趣。墙头还栽满了形状各异的多肉(duōròu),粉粉嘟嘟的多肉诱得我驻足,伸手触摸。
当天晚宴,通过(tōngguò)热情好客的傈僳族主人的介绍,我才知道盐边(yánbiān)有千年历史,居住着31个民族,拥有46项非(xiàngfēi)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。我被盐边深深吸引。
而傈僳族的年节习俗与我的家乡颇有(yǒu)神似之处。
除夕,全家吃团圆饭前,将做好的(de)饭菜先供奉给(gěi)祖先,请祖先回家过节,并保佑全家平安。初一,凌晨,傈僳族的姑娘们会争着到井边或泉边去背“新水”,她们认为(rènwéi),谁背回的“新水”最早(zuìzǎo)、最多,谁就最勤劳、最幸福。早上,全家老少都要穿上色彩艳丽(sècǎiyànlì)的传统服饰,晚辈给长辈拜年,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,祝福晚辈健康成长。全村人会聚集在广场或开阔地,举行(jǔxíng)唱歌、跳舞、荡秋千的活动。初二至初六(chūliù),走亲访友,大家(dàjiā)围坐在一起,饮酒唱歌,有的地方还会举行射箭(shèjiàn)、打陀螺等传统体育比赛,增加节日的气氛。初七,是(shì)傈僳族特别的日子,称这天为“人日(rénrì)”,传说这一天是人类诞生的日子,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,把“老祖先”送回去,并祈求风调雨顺、人畜兴旺。敬畏祖先的民族会被祖先护佑。
听了傈僳族人现在都保持着的春节习俗,勾起了儿时过春节的幸福回忆(huíyì):放鞭炮、吃汤圆、穿(chuān)新衣……大年三十,母亲会做好(hǎo)饭菜,父亲要先供奉祖先、烧纸钱后,我们才开始吃年夜饭。初一,哥哥很早就要到井里挑“银水”回家,把(bǎ)(bǎ)水缸挑满,当天不能洗澡(xǐzǎo)洗衣服,生活用水也不能倒掉,说把水倒掉就是把财倒掉了,穿新衣服去走亲戚。早上,母亲总会早早起床搓汤圆,我和姐姐还会把一分、两分、五分的硬币洗干净(gānjìng),让母亲包进(bāojìn)汤圆里边,我年龄小,不干活,就紧紧盯住母亲包硬币的汤圆,直到下锅煮,煮好后,发现都长一个样子,找不到了,最后就看谁(shuí)运气好,小孩子吃到就会高兴一整个春节。
我们(wǒmen)参观了二滩水电站、红格镇特色民宿、了解“驿文化”,探访(tànfǎng)了古村落红格镇联合村、昔格达村。其中三滩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传习中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标准的五间房,木楞房,榫卯结构,向阳而建(jiàn),建房(jiànfáng)的间数只能是单数,双数(shuāngshù)不行(bùxíng)。千百年来,傈僳族的祖祖辈辈,他们把房子建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的地方,向着太阳,向着希望。敬畏天地,得天地护佑。万物生长靠太阳,在大山里边生活的傈僳族人民对房屋建造就(jiù)这么有智慧。一直在水泥森林穿梭生活的我,见到这个木屋,倍感亲切。
大门进屋的(de)客房,是主人日常生活、招待客人的地方,中央设了(le)火塘,有吊罐,还有射箭的各种设施(shèshī),现在用来(yònglái)现场教学。右边第二间(dìèrjiān)是主人卧室,现在被布置成了服饰照片展览厅,照片都是到巴黎时装周去展陈之后才(cái)又回到这里的,正(zhèng)中央的就是傈僳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谷艳穿着民族服饰的照片,干净美丽(měilì)的眼神,现代的摄影和古代传统相结合,一下就把傈僳族服饰的神韵(shényùn)淋漓尽致地都表现出来了。谷艳,法国巴黎研究生留学,带领傈僳族青年和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服饰,从中国走向了法国巴黎,向世界展示傈僳族文化,民族的也是世界的。
第三间是手工织布(zhībù)间,织布材料就是当地野生的火草和(hé)火麻。火草是草本植物,傈僳族人在每年农历六七月采摘回家,把(bǎ)火草叶片用水浸泡后,撕下背部的白色膜,晾干或晒(shài)干捻成线,用以织布。火麻则多为傈僳族自己种植或者上山采割火麻,经过(jīngguò)晒、淋、泡后剥下皮,再用纺线车纺成麻线。通常以火(yǐhuǒ)麻线为经,火麻与火草混合的细线为纬,采用双梭编织,一梭火草线,一梭麻线,相互交替使用,织成的布称为“火草布(huǒcǎobù)”。织布还有讲究,每天只织两段,就必须停下来休息,第二天再织。参观的人啧啧(zézé)赞叹,真正的手工麻布,绝对环保(huánbǎo)。看到这布,就仿佛看到了傈僳族祖先的善良、勤劳和智慧。
客房左边的(de)两间房间里是傈僳族孩子们的画作展览,多数是穿着各种傈僳族民族服装(fúzhuāng)的人物画,孩子们很喜欢自己民族的服装。
在展览厅展示的(de)那套服饰也是从2024年参加巴黎(bālí)时装周后再流转回来的。第一次(dìyīcì)参观的我,被傈僳族服饰吸引了,带有线条的长裙子,鲜艳色彩的似旗袍样的上衣,腰间还有一个(yígè)鲜艳的腰带,头上还戴上一顶珠帘的帽子。这套傈僳族服饰很养眼,穿上一定会显得婀娜多姿。只可惜这套衣服(yīfú)不能让游客试穿,我只把腰带取下来(xiàlái)绕了两圈在自己腰上,想寻找一下婀娜多姿的感受,舍不得解开。
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傈僳族的耳环(ěrhuán),太有特色了,所有耳环都是用一颗颗小珠子串起来的,根据(gēnjù)珠子颜色搭配成了各种(gèzhǒng)图案,形状各异,三角形、扇形、菱形等,根据耳环形状再配有各种纯手工打造的吊坠。
晚餐(wǎncān),款待我们的是傈僳族的簸箕(bòjī)宴,圆圆的大簸箕里边,套放一个小(xiǎo)簸箕,中心装了(le)五色糯米饭,米饭围了一圈荞麦三角饼。小簸箕外的大簸箕里荤菜素食搭配着整齐摆放,白切土鸡、酥肉、炸鱼块(kuài),卤牛肉、糖醋排骨、红薯、土豆、芋头、玉米,最后再单独上的是山药排骨汤。色香味(sèxiāngwèi)俱全的簸箕宴,突出本味少油的养生理念,手抓饭菜,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。
主人介绍,簸箕(bòjī)宴不仅仅(bùjǐnjǐn)是食物的集合,它还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。例如,五色糯米饭反映了(le)傈僳族人民与山川共生的饮食智慧,表达了傈僳族人民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恩。
饭后,傈僳族的小伙子在广场唱歌,大家拉起(qǐ)了大圈,跟着盛装的傈僳族姑娘有节奏地跳起了舞蹈(wǔdǎo)。
盐边驻留的几天,美食让我(wǒ)放下自律,朋友的热情让我倍感温暖(wēnnuǎn),安静美丽的小城市让我远离喧嚣,傈僳族的服饰(fúshì)让我欢喜,傈僳族的小木屋让我心灵得到回归。
盐边,我会再(zài)来小憩。
作者单位:重庆(chóngqìng)文学院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